学子风华 首页  >  烟大人物  >  学子风华  >  正文

梦想有轮廓 “挑战”无止境——记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一等奖团队
作者:高珊     日期:2024-12-16     来源:经济管理学院    

“这是我第二次参加‘挑战杯’赛事,曾经‘挑战’对我来说很远很远,而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人生路上的挚友……”11月17日,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024年度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。本年度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共吸引2.7万余人参加,共有6500余件参赛作品,最终来自全国410余所高校和企业的1950余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。经管学院崔占峰教授指导的学生团队,凭借其作品《守望与回归——“洄游青年”何以促进乡村振兴?》脱颖而出,荣获国家一等奖。这份沉甸甸的荣誉,凝聚了团队无数的心血,也让他们重新解锁“洄游青年”的“留”量密码,讲好在广袤乡村大地上“雁归巢”的故事。

灵感的火花源自“心灵的触动”

自今年4月份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事发榜以来,团队便结合学科专业特点,迅速锁定了对于乡村地区青壮年流失的现象这一研究方向,将选题定位在“青年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”。“当然,一开始确定选题时我们也是遇到了瓶颈。”队员邢智澎表示,“选题中‘青年’这一范畴过于宽泛,让我们一度无法继续开展研究。”为了克服这一难题,他们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,翻阅无数文献资料,以期发现新的研究突破口。他们还与导师、同学们进行充分交流,广泛征求见解与建议。“近年来,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正从城市走向农村,他们或是出去求学、工作或者生活,又不约而同返回乡村,无论哪种形态的迁徙,这些从乡村出来又回到乡村去的青年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,落到哪片土地就在哪里生根发芽,顺应时代潮流谱写自己的成长故事。”团队成员被这些逆流而上的故事所触动。正是这份“心灵的触动”,使大家决定把研究对象锁定在“洄游青年”群体上,即那些曾在城市中工作、生活与学习,之后选择回归乡村或其他农村地区继续干事创业的青年人。在后续调研中,团队成员始终保持着对“洄游青年”四个字的赤诚与热情。

据队长王青正介绍,该作品深入探索了“洄游”青年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中,进一步挖掘“洄游”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,剖析“洄游”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基础,分析“洄游”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困境,构建“洄游”青年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,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此外,通过系统性、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研究,全面分析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功能,进而构建一套完善的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,促进乡村在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和组织等多个维度的全面振兴。

这是一场跨越挑战的逐梦之旅

自项目定题,团队所有成员便埋头于书海,查阅文献、走访调查,深入走进“洄游青年”这个群体。“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与舒适,选择回归乡村,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气与担当?我希望通过走进他们的世界,记录下他们的故事。”队员吴静感慨道。

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后,团队先后走访了济南、烟台、青岛、郴州、沈阳等26个地区58个村落,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发放问卷723份,回收有效问卷636份,对其中的64名“洄游青年”进行深度访谈。“被访谈人员大多数讲话都带有浓重的方言,总时长超150小时,将录音材料整理成文字确实比我想象中的要艰难一些。当终于整理出来一份7万多字的访谈记录时,真的是成就感满满。”队员彭文娜激动地说。

数据的收集、分析和处理,是一场考验恒心和耐心的旅程。面对近千份的问卷,队员们没有丝毫懈怠。“我们在数据验证上下了不少功夫,有时候为了确认一个数据的准确性,大家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查证,甚至重新跑回村里实地核实。虽然过程有点繁琐,但看到最终的数据分析结果规范而完成,还是觉得一切付出都挺值的。”队员孙楠说。在数据整理好之后,团队借助AMOS软件构建了复杂的结构方程模型,验证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行为意向的多因素关系。同时,运用fsQCA质性分析软件,深入剖析了多因素之间的组态联合效应。这个过程虽然枯燥无畏,但每当看到分析结果逐渐清晰时,队员们都感到无比兴奋。

在作品的打磨过程中,队员们精心修改每一个细节。问及获得好成绩的秘诀,队员姜卫表示,“其实,我们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份材料,认真核实每一个数据,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图表,也要共同讨论,根据数据和文字特点选择直观又美观的图表类型。”

在科创赛道上跑出青春“加速度”

勇者不止于半山,尽管作品已经经过数十轮打磨,但是队员们从未骄傲和懈怠。比赛临近,时间紧迫、任务繁重,指导老师和队员们依旧坚持每天晚上复盘,反复论证作品每一个细节的合理性。

如果说学生的努力是“向上生长”,那么老师的指导就是“向下扎根”。这个作品是指导老师崔占峰指导的第5个荣获国家级荣誉的“挑战杯”项目,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以及指导“挑战杯”的经验使得崔老师在作品的指导上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。在他看来,一个具有时效性、时代性、思想性、科学性的选题如果还能兼备温度、深度、高度,在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几率更大,亦能使团队在研究上走得更远。崔老师讲起自己学生的作品时,脸上洋溢着欣慰和骄傲,他总是不遗余力助力每一个热爱科创的青年学子勇闯“挑战区”,在突破自我中焕发耀眼光芒。

队长王青正回忆起跨越春夏秋冬的每个日日夜夜,他总是和队友们在文科馆修改作品到很晚。深夜,回宿舍的路不长也不短,温暖的灯光静静地铺在路面,被拉长的影子肩并肩地挨在一起,那一瞬间的定格令他尤为难忘。王青正说,他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够到高校任教,继续带着创新、创造的热情,在“挑战杯”的赛道上奔跑下去。星光不负赶路人,不为所求终有所得,让我们永远铭记的往往不是拿到荣誉的那一刻,而是在路上的那些被点燃的青春。

回顾整个参赛历程,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科研的艰辛与魅力。他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,更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。通过参赛,他们对“洄游青年”和乡村全面振兴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,看到了这群逆流而上的青年对乡村的坚守与奉献,也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,这份认知与感动,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,也激励着他们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。

Baidu
map